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在世界上鮮為人知的21世紀之交,格陵蘭冰蓋很可能進入持續(xù)的質量流失狀態(tài),并將在可預見的未來持續(xù)下去。盡管這一發(fā)現(xiàn)引起了人們對冰蓋未來的擔憂,但科學家們強調,減少排放仍然至關重要。
這項研究調查了40年的衛(wèi)星數據,于8月13日在“通信地球與環(huán)境”中發(fā)布。格陵蘭島的冰蓋面積僅次于南極冰蓋,僅次于南極冰蓋,面積約80%。它包含了相當于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約24英尺的高度,并且由于其加速的后退,被認為是全球海平面上升的最大因素。
盡管過去二十年來冰蓋的下降已得到充分記錄,但由伯德極地和氣候研究中心的Michalea King領導的最新研究發(fā)現(xiàn),冰川的廣泛撤退有助于將冰蓋從平衡狀態(tài)推向失衡狀態(tài)。 。這項工作表明,即使海洋和大氣層今天不再變暖,冰蓋的冰量仍將繼續(xù)增加。
在世紀之交之前的幾十年中,冰蓋處于相對平衡狀態(tài)。在給定年份中丟失的冰將通過冬季降雪得到補充,并且表層保持接近恒定的質量。但是從2000年左右開始,通過出口冰川(向外流到大海的渠道)排出的冰開始超過每年的降雪量,在平衡的一年里,每年的降雪量將補充丟失的冰。這組作者篩選了40年的衛(wèi)星數據,跟蹤出口冰川的速度,厚度以及隨著時間的推移產犢前的位置以確定冰的流失率。他們發(fā)現(xiàn)的轉變代表一個轉折點,在不久的將來不太可能是可逆的。金告訴GlacierHub,“這就像換檔……我們加快了冰蓋邊緣的排水,現(xiàn)在……我們期望質量損失將成為近期冰蓋的新常態(tài)。”
伯德極地與氣候研究中心主任,該論文的合著者伊恩·霍瓦特(Ian Howat)向GlacierHub解釋說,通過出口冰川流失的冰的動力學可以比喻為大壩的功能。他說:“這些冰川的作用就像大壩上的溢洪道。” “打開泄洪道的次數越多……儲層被拉下的速度就越快。” 研究表明,整個20世紀的長期減薄(可能是由于海洋變暖所致)導致了2000年代初的大規(guī)模撤退事件。結果是通過出口冰川的排放速率“逐步增加”。在2000年之前,每年排放420千兆噸的冰。在隨后的幾年中,該速率每年增加到480吉噸。十億噸等于十億噸,大約是地球上所有陸地哺乳動物(人類除外)的質量?;羧A特說:“當所有這些冰川都立即退縮時,足以顯著增加冰流入海洋的速度。這就像是打開大壩的溢洪道一樣。”
金說,這種新的排放速率的意義在于:“一致地,這些冰川流失的冰量要比積雪獲得的流失更多”。恢復到平衡狀態(tài),每年將需要額外增加60吉噸的降雪量或減少融化。但是,在基本上所有氣候變化情景下,都可以預料相反。
這項研究的發(fā)現(xiàn)以及其他有關格陵蘭冰蓋減少的文獻,使海平面上升軌跡的消息令人擔憂。拉蒙特-多爾蒂地球觀測臺海洋地質和地球物理學研究教授Marco Tedesco向GlacierHub解釋說,格陵蘭冰原一直并將越來越多地成為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因素。海平面上升的兩個主要原因是熱膨脹(海洋水在變暖時膨脹)和陸地冰的融化。隨著海平面上升,預計將淹沒1.5億人的土地格陵蘭永久地位于漲潮線以下(并且該估計值假設南極冰蓋的穩(wěn)定性),因此成為了眾人矚目的焦點。Tedesco說:“就直接貢獻而言,格陵蘭實際上是最大的貢獻者,由于格陵蘭,海平面上升了約20%至25%。” 此外,根據Tedesco的說法,到本世紀末,貢獻的百分比可能會增加到30%或40%。
由Tedesco合著的另一項關于格陵蘭冰蓋的研究最近成為國際頭條新聞,認為2019年是創(chuàng)紀錄的冰損失的一年。據科學家稱,2019年的冰損失是年平均水平的兩倍自2003年以來。華盛頓大學極地科學中心的冰川學家Ian Joughin將這兩個主要研究之間的點聯(lián)系起來。他對GlacierHub表示:“ 20年前,沒有人真的期望冰川能像我們看到的一樣快。” 就每年的冰損失而言,“人們認為冰是融化的,但基本上,這是每年降雪量,冰山傾瀉的量和冰蓋本身實際發(fā)生融化之間的平衡。” 歸根結底,融化和排冰不能單獨解釋冰蓋的變化。相反,它們是復雜動態(tài)中的兩個過程,冰川學家正在競相結合使用野外工作,遙感和建模來了解它們。
需要采取迅速的國際行動將全球變暖限制在1.5?C,這將有更多時間適應海平面上升。霍華特在最近的頭條新聞中宣布,冰蓋已經到了無可挽回的地步,科學界對此進行了討論。我們目睹了一個階段性變化,這種變化在不久的將來不太可能是可逆的,但是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且關于冰蓋將繼續(xù)退縮的速度還有很多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