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地預測未來幾個世紀全球變暖的一種方法是研究地質過去的氣候變化。
在《自然通訊》上發(fā)表的研究中,來自德國,美國和英國的國際專家團隊(包括南安普敦大學)對3000萬年前的始新世時期的氣候進行了仔細研究,當時全球氣溫大約在比今天溫暖14度。
他們發(fā)現,大氣中的二氧化碳(CO 2)對溫暖的地球的影響可能甚至比以前設想的還要大。
始新世時期發(fā)生在56到3400萬年前,這是地球歷史上最近的溫室時期,伴隨著如此全球性的溫暖,南極的溫帶雨林和鱷魚占領了覆蓋北美和歐洲部分地區(qū)的潮濕沼澤。然而,在整個始新世期間,氣候急劇降溫,大紀元以南極洲的冰川化向我們目前經歷的冰室氣候的主要轉變結束。
到目前為止,尚不清楚此期間的氣候變化與CO 2的關系如何。最近的氣候模型研究表明,溫暖的氣候比寒冷的氣候對CO 2變化更敏感。隨著CO 2的增加和地球繼續(xù)變暖,這對我們未來的氣候尤為重要。在這項新研究中,德國基爾GEOMAR亥姆霍茲海洋研究中心,南安普敦大學,卡迪夫大學,開放大學,布里斯托大學和大學的科學家們首次對此進行了廣泛測試。加利福尼亞
作者根據地表水酸度(pH)和海洋方解石飽和狀態(tài)的估算值,計算出了始新世大氣CO 2的演化過程。通過研究始新世期間沉積在海底的古代海洋浮游生物化石殼的硼同位素組成,獲得了使用的數據。它是由國際海洋發(fā)現計劃(www.iodp.org)在遠征中收集的。
新穎的CO 2記錄為始新世氣候演變提供了新的全面視圖,并為CO 2水平與溫暖氣候狀態(tài)之間的聯系提供了有力證據。它揭示了火山活動,巖石的風化和有機物質的埋葬如何影響自然濃度的CO 2以及氣候。通過將該新的CO 2記錄與有關氣候如何冷卻的信息進行比較,該研究還表明,在始新世早期氣候最暖的時期,地球對CO 2變化更敏感。
南安普頓大學博士后研究員,該研究的合著者塔利·巴比拉博士說:“這項工作是利用海洋和地球科學學院地球化學小組的質譜儀和清潔實驗室進行的。” 。“只有使用這個世界領先的試劑盒,我們才能以所需的精度測量有孔蟲中的微量硼。
“現在,我們已經證明,像始新世時期一樣,溫暖時氣候更加敏感,下一步就是弄清為什么如此,并確保這種行為在習慣于氣候變化的氣候模型中得到很好的體現。預測我們的未來氣候,”巴比拉博士繼續(xù)說道。
南安普敦海洋和地球科學同位素地球化學教授加文·福斯特教授補充說:“這些方法的確使我們不僅對過去的氣候系統(tǒng)如何變化,而且對為什么有了獨特的見解。事實上,正是這種能力可以準確地過去重建大氣中的CO 2意味著我們可以在數百萬年前確定氣候敏感性,從而提供對強大理解力的有力檢驗,而這種理解力是對預測我們未來的溫暖至關重要的最新氣候模型中的要素。”
這項研究“始新世溫室中氣候敏感性的國家依賴性代理證據”發(fā)表在《自然通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