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下午,在北京王府學校舉行的第六屆“新聚合”國際教育高峰論壇上,岑建君結合自身經(jīng)歷發(fā)表了對教育減負的看法。他認為,落實“雙減”政策,一方面需要校內(nèi)教育保證課堂教學質(zhì)量;另一方面要做好考試改革,如將外語由高考必考科目,改為選考科目。
建議外語由高考必考改為選考,減輕學生負擔
談及“雙減”時,岑建君指出,要進一步進行高考改革,否則學生的學業(yè)壓力依舊會存在。他認為,關于“一考定平生”、高考分數(shù)計算方式,以及外語是否該高考必考等方面,都有待再做進一步探討。
岑建君舉例指出,美國招生考試看GPA(即平均學分績點,是以學分與績點作為衡量學生學習的量與質(zhì)的計算單位),韓國高考則是將學生各考試科目分數(shù)分成9個等級后,再綜合計算成績?!拔覀儸F(xiàn)在高考看總分,但總分很難看出一名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也很難看出他各學科的平均分是多少?!贬ňf。
他還提到,“很多發(fā)達國家將外語作為選考科目,而不是必考,比如日本、英國、美國。但韓國將英語作為必考,并還多出了一個第二外語(法語)。所以,今天韓國學生壓力大,他們有句口號是‘四上五下’,即一天睡4個小時能考上好學校,一天睡5個小時可能就跟好學校無緣了。這種狀況跟韓國的考試結構設計有關系?!?/p>
岑建君認為,如果我國將外語變成高考選考,可以減輕很多學生的負擔。
開設差異化英語選修課,滿足學生不同需求
據(jù)未來網(wǎng)報道,2017年,全國人大代表李光宇也曾建議改變英語“高考必考、中小學必修”的地位,將英語學科從高考必考學科改為選考,從中小學生必修課改為選修課,提升學習效率,減輕學習負擔。
李光宇稱,如果按照每天8個小時的學習時間來計算,在一個孩子最美好的10年時光里,將近五分之一(18.13%)的時間都花在了英語上。作為語言工具,英語的學習應以應用為導向,而非以應試為導向。以高考為導向的英語學習效果不佳,并無必要。
外語改為選考是否可行“從世界范圍來看,很多國家外語教學的目標很明確,要么偏重日常交往,重視學生口語交流能力培養(yǎng);要么以收集數(shù)據(jù)信息為主,重視培養(yǎng)學生閱讀理解能力;要么是培養(yǎng)國際化人才,聽說讀寫全面強調(diào)。我們今天的高考之下,把所有學生當國際化人才來培養(yǎng),要求聽說讀寫樣樣會,這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效果卻不佳。”岑建君說。
岑建君告訴澎湃新聞,他本人曾就讀于北京外國語學院學習英語,后又在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獲碩士學位。工作期間,他先后擔任過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司長、中國駐美國大使館教育處公使銜參贊等職務,對英語學習和將英語作為工作交流工具方面都有深刻體味。
他認為,學好英語很辛苦,但學了很久的英語不用的話就會忘。因此,在推廣英語過程中不宜對所有學生都一樣高標準,要求聽說讀寫樣樣會。
在岑建君看來,可以考慮通過教育改革,將外語變成選修課,并按不同的標準設計不同的課程學時,供學生根據(jù)自己的需求選擇。同時,高考中也可將英語由必考科目變成選考科目。
來源:高三網(wǎng)
能發(fā)現(xiàn)自己知識上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在上課前補上這部分的知識,不使它成為聽課時的“絆腳石”。這樣,就會順利理解新知識,相信通過專家建議高考將外語改為選考 可行性如何這篇文章能幫到你,在和好朋友分享的時候,也歡迎感興趣小伙伴們一起來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