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9日是魯迅先生逝世13周年紀念日,勝利了的人民在全國各地第一次公開地盛大紀念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先生。1949年11月1日,臧克家親身參加了首都的紀念活動.并去瞻仰了魯迅故居,這首詩就是之后詩人為了紀念魯迅逝世13周年而作。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有的人,騎在人民頭上:“呵,我多偉大!”
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頭,想“不朽”;
有的人,愿意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
有的人,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
騎在人民頭上的,人民把他摔垮;
給人民作牛馬的,人民永遠記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頭的,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
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場可以看到;
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著的人,群眾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
《有的人》賞析這首詩最大的特點是善用對比,對比造成兩種生死觀的巨大落差,更有助于揭示其美丑、善惡的本質區(qū)別;同時,這種對比是貫通全篇各節(jié)的,從全詩而言則是用了鋪陳手法,依次展開。
文中多處暗引魯迅的詩文,如“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源于魯迅詩句“俯首甘為孺子?!?,“愿意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則源于魯迅《野草·題辭》中“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運行,奔突;熔巖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至喬木,于是并且無可朽腐”數句?;敏斞冈娢囊灾幐梏斞妇瘢蜗蠖瞩r亮,能更透徹更貼切地表達詩作的主題。全篇語言凝練,富于節(jié)奏感。情感表達在對比中產生強烈的效果。使人過目不忘。
來源:高三網
能發(fā)現自己知識上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在上課前補上這部分的知識,不使它成為聽課時的“絆腳石”。這樣,就會順利理解新知識,相信通過有的人寫作背景 創(chuàng)作于什么時候這篇文章能幫到你,在和好朋友分享的時候,也歡迎感興趣小伙伴們一起來探討。